文化富民乐心电动平车田 ——巴中“十二五”文化发展纪实

添加时间:2016/4/24 14:05:52来源:电动平车    整理:平板车
字号:T|T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菊 李洋

  新年伊始,一场瑞雪普降巴蜀大地,漫山遍野一片银装,而在巴中恩阳区舞凤乡宝石村村小的院坝里却歌舞升平笑声喧天,巴中市文广新局为宝石村村民送上的春节前文化下乡慰问演出正在进行……像这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在巴中广袤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开展。瑞雪的降临,不仅意味着来年的好收成,也为巴中文化辉煌大发展带来了好兆头!

  2000年,巴中撤地设市,一切经济社会建设方兴未艾。至“十一五”末,巴中市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总量390.4亿元的0.96%。但从2012年始,巴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着力“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巴中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由此,巴中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一年一个台阶。“十二五”以来,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近15亿元,占GDP比重达3.5%,增长2.5个百分点。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难能可贵的“2.5”是巴中五年来文化事业砥砺奋进的证明、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实力崛起的开端!

  五年戮力同心,五年成果丰硕。坚持抓大项目、大工程、大活动,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大项目支撑大文化,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大活动促进大和谐,巴中文化事业实现后发赶超,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力日益壮大。

  五年孵化助推,五年精品纷呈。巴中文化影响国省有位,对外交流跨海出洋,巴中元素世界表达初见成效。200多件有思想、接地气的优秀文艺作品,凝聚了文化力量,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年改革创新,五年破冰前行。围绕“巴蜀文化极地、巴文化中心、红色文化核心”发展目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实现市、县(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职能合并,积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消化历史老难积案,激发和释放文化发展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

  回眸“十二五”,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引下,巴中文化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以文化人,涵养开放包容心态,让红色巴中不断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

  理念+创新 精品创作花繁叶茂

  “大学生村官张雪梅去北京治病,乡亲们十里相送……”去年3月,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河南省文联承办的河南宝丰“第十届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上,巴中选送的四川扬琴《雪梅,雪梅》让现场的观众、评委们热泪盈眶,倍加赞叹,一举夺魁。

  四川扬琴《雪梅,雪梅》仅仅是巴中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一个缩影。

  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源于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而文艺精品则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十二五”期间,巴中坚持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科学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200余件文艺精品。

  歌颂中华文明的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先后获得“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一等奖、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巴蜀文艺奖”等;张蓉携谐剧《巴山幺妹》精彩亮相第三届“巴蜀笑星”大赛并获得第二名,荣膺“巴蜀笑星”称号;反映留守学生、儿童生活,歌颂人间大爱的四川清音《秋娃娃》荣获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大型廉政川剧《挂印知县》一举获得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最佳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创作奖”等五项大奖。这些耳熟能详的剧目,都是地地道道的“巴中创造”。巴中文艺精品像一只只金凤凰,正展翅翱翔,飞出蜀门,跨越秦岭,释放着巴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巴中戏剧曲艺创作自此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文艺百花的盛开更需辛勤浇灌。为更好推动精品创作,巴中坚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了“运用孵化理念,形成助推机制,成就文化事业”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孵化理念”以“平台战略”为核心,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孵化器和筛选平台,让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有公平竞争和成长出彩的机会。“助推机制”意在引导创作、培育人才、培育市场。而孵化和助推的过程,就是让怀胎的作品“破壳而出”,让一般的作品“化茧成蝶”,让优秀的作品“羽化飞天”的过程。

  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当今的巴中大地上,温暖人心、引领风尚、开启心智的文艺作品正如泉涌,浸润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抒写着“中国梦·巴中篇章”的美好景象。

  项目+园区 文化产业强势崛起

  气势恢宏飞檐翘角的文化地标建筑飞霞阁、青瓦红柱的唐朝三合院、色彩绚烂的摩崖造像、诗圣杜甫等文人骚客的珍贵墨迹……站在南龛文化产业园里让人有了一种穿越千年时空之感。

  2012年,规划9.4平板车2平方公里的南龛文化产业园被定位为一座“文城一体、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文化新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巴文化展示区、川东北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巴中市级文化中心、巴中三产业发展新引擎。预计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20亿元。

  这仅仅是巴中推进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是发展之基,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于去年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目标绩效考核。“十二五”期间,巴中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系列大手笔:

  2012年5月9日,全国最大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通江县王坪烈士纪念园开园;10月13日,平昌县“乡村文化旅游环线”建成迎客;同年,兴文新区嘉年华游乐项目成功投入营运……接着,巴中中影星山东电动平车河国际影城、巴州晏阳初文化产业园、恩阳古镇文化产业园、平昌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相继破土动工。通江石牛嘴影剧院、南江米仓古道文化产业园、中影数字影院、金宝智慧新城等12个项目列为文化产业储备项目,预计总投资13.9亿元。截至目前,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全面建成开园,南龛文化产业园累计投资8亿元,并将于今年春节前全面开放。

  按照“一城三带两集群”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巴中文化产业发展以“一核六园”产业园区、专业街区、景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力地推进巴中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实施“文化+”工程,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网咖、嘉年华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草坝街、集州古街等文化特色街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城乡文化涵养持续浓厚,群众文化消费模式不断丰富,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一批文化产业企业得以茁壮成长,迎来了突破性发展。2015年年末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1100家,比“十一五”期间增加660家,以巴国历史文化游、乡村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以及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娱乐、印刷等业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以上,所占经济比重达到3.5%左右。

  传承+保护 文化遗产助推发展

  “巴中共有7个遗产片区被我省列入‘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遗区域,在全省22个遗产片区中占了近1/3。”在蜀道申遗工作中,巴中成就尤为突出。

  “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巴中文化遗产,也将助力巴中进入世界视野。”省文化厅一专家如是说。

  文化遗产是民族之精,“巴人文化”、“红军文化”是巴中之魂。“十二五”期间,巴中抢抓历史新机遇,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巴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以来,先后深入开展米仓古道考古调查、巴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历史文脉梳理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9.3万余件文物普查和数据核报,实施了巴中石窟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修缮等重点工程,建成了通江县银耳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米仓古道成功进入蜀道申遗世界预备名录。巴中红军石刻标语群、通江白乳溪石窟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单位增至5处、72点。编辑出版《巴中与巴文化》等系列丛书10余套,傩戏、民歌、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成功申报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个,巴中被命名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通江犁辕坝村”、“恩阳黄桷树村”、“龙岗乡龙岗村”等传统村落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巴中文物保护启动地方立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巴中不再是一种愿景,已经使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

  送文化+种文化 文化惠民春潮涌动

  “太美妙了!让我们整个校园都充满欢乐和笑声!”对于巴中市文化志愿者们送来那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南江县正直镇花桥小学的同学记忆犹新。如今,在巴中像这样温馨的、受群众喜欢的文化惠民活动可谓是常年不断。

  “十二五”期间,巴中文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文化惠民政策,凝聚文化力量,丰富群众生活,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创新创造,掀起了文化惠民热潮,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送文化”主要注重“输血”,文化部门大力组织开展以图书图画展览、公益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惠民活动,向群众送去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巡演30余场次,送文化下基层1500多场次,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6000余场次,送出展览(赠送)图书图画和春联20万余册(幅),放映公益电影14万场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18个,编印《巴文化普及读本》等口袋书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惠及群众10万余人。

  “种文化”主要注重“造血”,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性。各级文化单位选派优秀文化干部1500多人次赴基层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全市年均开展文化辅导活动1300多场次,培养扶持群众文化队伍264支,群众文化带头人1200余人,极大增强了基层文化队伍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巴中基本建成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文化大院412个、文化示范村233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61个、农家(社区)书屋2603个、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78个、广播村村响1780个村、电视户户通21.6万户,文化场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